调控产能过剩 不能再搞一刀切
□傅勇
在最近的短短一周内,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先后释放出的强烈信号是:从明年开始,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命题。这表明,*府已清醒地意识到:表面平静的宏观经济,其实蕴涵着惊人的风险。
今年以来,通胀还是紧缩的争论一直充斥着人们的耳朵。大量的证据表明,在钢铁、汽车、电力、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要产业,存在着骇人听闻的产能过剩。一个要紧而没有得到很好讨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与宏观经济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这一次,*府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学界讨论的视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在我看来,宏观经济的冷热难辨其实正是产能过剩的表现。当前整个宏观经济的大背景是: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去年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44%的空前水平。一方面,产能的扩张表征了投资需求的强劲,并给一些资源瓶颈部门造成压力,从而可能诱发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双重的通胀风险。另一方面,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表现为产品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国民经济中这些关键领域的产能过剩又阻止了较高的生产物价指数向消费物价指数的传递,我们似乎又面临着长期的紧缩压力。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产能过剩或许会成为相关行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的催化剂。这种看法值得考量。因为市场有效调节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完善。而我们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产能过剩,一方生产仍在疯狂扩张。这表明当前的产能过剩在根子上就不能用市场行为来很好地解释。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该行业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与此相对应,钢材价格自今年4月份开始呈下滑之势,部分建筑用钢材价格已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增幅已同比大举回落52.2%,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但同时,在建、拟建的钢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7000万吨和8000万吨。类似反常现象也出现在其他领域。考虑到产能过剩背后的人为因素,及其对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等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市场调节耗时而成本高昂,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无疑是应时之举。
从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讲话中,可以预期两个方面的措施将被采取。其一,完善行业规划*策,加强与金融、土地、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准入门槛,甚至对一些行业,如钢铁原则上不办理相关手续。其二,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考虑到该部门在调控中的独特角色,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预期这些手段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然而,笔者不免有些担心:这些行*色彩浓厚的*策措施很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实行,这很容易对一些民营企业造成损害,尤其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从前一轮宏观调控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利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要知道,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垄断势力较强的领域,走过的路很艰难。
宏观调控是重要而必需的,但是笔者认为,谁应该承担以及谁在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