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雪是永远的主题。那些荒芜般的草树都是枯黄,只有雪来了,这一片光秃秃的大地又变美了。
雪后余晖中国的雪至少在明代,即使是江南地区还是可以经常有大雪纷飞的。那高原地区不用多说,那没雪也不叫高原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只是古代交通的不便利加上人烟稀少,很少往西南高原跑,所以西南高原的诗也几乎少。
西塘雪景悠悠岁月,雪还在下,只是当代那些恢宏的雪景越发少了。小时的记忆,冬天雪是很常见的。这几年却是越发的少了,零星地下一会就没了。
恢宏的雪景也只能到新疆、内蒙、东北、西南高原这些地方去欣赏了。
雪后日出雪还是原来的雪,山还是原来的山,只是人却不是原来的人了。岁月有情也无情啊!
01如最有名的几首边塞大雪诗,都是同边关有关:
很多雪诗是集中于北部边塞,中国几千年历史,也是伴随北方边塞同游牧民族的几千年拉锯战。很多王朝都在这些拉锯战中消耗尽了国库。所以很多雪诗都是写得边塞,雪大天冷那些戍边的将士也要去征战,也要去守卫。边疆将士历朝历代都值得歌颂。
最有名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壮丽的雪景,也有将士的戍边苦。
长城雪景02古代的文人也偏爱雪,有雪自然有梅。
那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宋代卢钺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雪后梅花的千古绝唱啊!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代: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雪梅0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天,也有人野外踏行,称为痴人不为过:
除却“独钓寒江雪”,还有雪中漫步的,也有雪后出去游玩。
赏雪比如这位,人家船家都称他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雪中亭不只是古人喜欢这样,我有时也喜欢小雪不打伞,“装痴”的体验下雨中漫步。下雪我也喜欢雪中行走着,但是雪下得少,这种体验变得可遇不可得了。
这位还好,起码挺安全,但是这位更痴,下雪路滑啊,他居然骑马去玩。
那位苏大词人就在《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这样写道: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雪中寺雪后山寺04雪后的风光更是无限
飘雪视线受限,大风嗖嗖的刮,看不清虚实。但是雪后却不一样了。
贾岛不知道是老了还是雪太大怕滑倒,倚杖观雪:
《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山雪雪
终南望余雪/终南望残雪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山雪05虽然文人雪中写诗,但是你不能否认,普通人也喜欢雪中温酒饮酒作乐吧?
只是诗人们喜欢把一些事写下来,那些古代的普通人在寒冷的雪天,温杯酒,酒下肚自然是驱寒的最佳方式。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据小时听邻居二大爷讲:他在东北看到过白酒中下辣椒面来饮酒的,这也是另类的喝酒方式,估计都认为都是驱寒生热的然后就发明了这种另类的饮酒方式。
东北雪景那个俄罗斯人喜欢饮烈性酒,最多是因为那常年冰雪天地,喝酒会驱寒的,东北也是如此。
俄罗斯圣彼得堡06雪后院中远眺也是美景一片:
羡慕院中能看到远山,能看到天际线的古人们啊。
推窗远眺或者站院中极目远望,不出家门赏景,这在当代属于土豪的生活了!
霁雪/韩舍人书窗残雪戎昱〔唐代〕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雪屋春雪韩愈〔唐代〕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冬季的雪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