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轮疫情为何如此凶猛隐形奥密克戎BA [复制链接]

1#


  ▲年3月15日,长春,市民雪中进行第四轮核酸检测。(人民视觉/图)


  “BA.2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是因为它S基因69-70号位缺失,导致PCR检测方法相当困难。再加上其他点位的突变,目前只有基因测序才能确定*株是否是BA.2。”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A.2和BA.1.1。奥密克戎*株BA.1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株增加约70%多,而BA.2又比BA.1传播速度高出60%多。”


  “近两个月奥密克戎BA.2亚分支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传播力也是进一步增强,并且我们发现感染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和轻型为主,导致疫情隐匿性传播,发现比较晚,造成近期的本土疫情频繁发生,给我们溯源和防控增加了难度。”


  它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它让各地频频用“严峻”“复杂”来形容疫情形势。


  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显示,年3月12日至22日,中国内地连续每日新增本土病例数均破千例。这也是年底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峰。


  这个难缠对手就是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截至3月23日,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多地通报称经病*基因组测序分析后确认传染链条中出现了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包括北京、吉林、重庆、福建、上海、深圳、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浙江杭州、河北廊坊和沧州、江苏南京和苏州等地。


  这遍地开花的BA.2(又称亚型、亚谱系),正是“超级*株”奥密克戎衍生出来的“子子孙孙”之一。当地时间3月8日,世卫组织(WHO)就奥密克戎变异株发布声明称,在全球BA.1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最近几周报告感染BA.2的比例相对于BA.1一直在增加,并且在若干国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谱系。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而且远高于前三波疫情水平,已经连续11周每周报告新增病例均超过万例。


  “病*应该还会持续进化。事实上新冠病*进入人群两年多以来一直在持续进化中,其传播能力从Alpha到Delta,再到Omicron不断提升。BA.2事实上已经成为传播能力最强的病*之一。”结构生物学专家王年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1


  BA.2已成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株


  新冠病*是正链RNA病*,每时每刻都在变异,变异后的*株被称为变异*株,而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株,比以往任何变异*株更具传播力。


  最原始的奥密克戎*株编号为B1.1.,出现在年11月的南非,凭借超强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当月即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五个待
  和其祖先一样,奥密克戎自产生那刻起也经历着变异的命运。


  当地时间年2月22日,世卫组织发布声明称,奥密克戎已发展出若干亚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BA.1、BA1.1和BA.2。同时,研究还表明,BA.2比BA.1更具增长优势,在全球报告感染BA.2的比例相较于BA.1一直在增加。


  3月8日世卫组织声明中,BA.3亚型也被纳入世卫组织和合作伙伴的监测,而且BA.2在一些国家已经变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株。


  和较早出现的BA.1相比,BA.2在刺突蛋白(也称S蛋白)和其他蛋白方面存在一些氨基酸差异。S蛋白是决定冠状病*侵染细胞能力大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的突变也是发生在这里。


  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奥密克戎亚型BA.2的存在,重重变异后的BA.2,比原始奥密克戎的突变点位多了27个,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更为强大的传播力。


  一份来自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的报告显示,BA.2感染者数量不断增长,截至年2月22日,英国已有3余例BA.2感染者,而且伦敦地区和东南地区的BA.2比例超过两成。


  当地时间3月22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截至3月19日,BA.2相关病例约占美国新增病例的35%,而在新泽西、纽约、马塞诸塞等美国东北部地区,超过半数的新病例均是由BA.2引起的。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A.2和BA.1.1。奥密克戎*株BA.1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株增加约70%多,而BA.2又比BA.1传播速度高出60%多。”3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微博上表示了担忧。


  2


  BA.2为何是“隐形奥密克戎”?


  “综合目前已有的一些数据,BA.2的传播能力确实要高一些,目前在全球也呈现出了快速取代BA.1的趋势。”王年爽表示,奥密克戎作为一代“*王”在攻、防两方面都立了很高的门槛,BA.2可以说就是奥密克戎BA.1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精英分子”。


  从年1月开始,就有专家和媒体警惕地称BA.2为“隐形奥密克戎”(stealthomicron)。


  “BA.2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是因为它S基因69-70号位缺失,导致PCR检测方法相当困难。”年2月上旬,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Surgery刊发的一篇通讯文章称,“再加上其他点位的突变,目前只有基因测序才能确定*株是否是BA.2。”PCR检测方法是国内检测新冠病*核酸的主流方法,通过扩增的方式检测样本中是否有病原体存在以及病*复制能力有多强。


  不仅在检测上BA.2更加难以确定,在众多“病*捕手”面前,这个亚型也显示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超强传播力。


  年1月22日,丹麦血清研究所(SSI)就在
  一周之后,丹麦血清研究所和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在medRxiv预印平台发布文章表示,和BA.1相比,BA.2的传播力显著提高。不论是未接种疫苗人群还是全程接种疫苗人群、已注射加强针人群,BA.2都更容易传播。


  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简称SAR)是衡量病*感染人体后传播给他人的重要指标,SAR越高意味着该病*的传播能力越强。在丹麦的例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科学家发现BA.1的续发率是29%,BA.2的续发率是39%。换句话说,BA.2传播能力比BA.1提升约34%。


  稍感安慰的是,疫苗以及接种加强针对防控BA.2和BA.1依然有效。来自丹麦的检测数据表明,感染率最高的是未接种人群,感染率最低的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同时,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最早感染者如果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病*扩散传播的能力要低于最早感染者是未注射加强针的人群。


  3


  BA.2致病性弱化?


  一个*性强烈的病*只会自取灭亡,而弱化的致病性可以让病*不断复制传播。奥密克戎BA.2显然深谙此道。


  一篇日本学者2月底发表在医学期刊BiologicalSciences的研究表明,BA.2和BA.1都在实验老鼠身上显示出致病性弱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BA.2的实验动物中,肺泡中能检测出来的病*RNA和抗原很有限,这可能是BA.2致病性减弱的原因,但人体是否会呈现出与实验动物相似的致病性弱化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证明。


  “近两个月奥密克戎BA.2亚分支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传播力也是进一步增强,并且我们发现感染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和轻型为主,导致疫情隐匿性传播,发现比较晚,造成近期的本土疫情频繁发生,给我们溯源和防控增加了难度。”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在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以此次中国本土疫情“重灾区”吉林省为例,3月12日,吉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赵庆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引起此次疫情的“元凶”正是奥密克戎BA.2亚型。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医*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吉林省截至当日上午在院病例例,95%以上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


  深圳市新冠肺炎医院——医院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年2月21日以来,该院共收治感染奥密克戎BA.2株深圳本土患者人,无症状和轻型患者占比约为98%。


  此轮疫情中,上海也是无症状和轻症患者为主。“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3月14日,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写道。


  3月18日,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总体上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症状临床表现轻、危害性不大,但不能忽视,有个别基础性疾病或其他一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存在病变的可能,“目前初步判断,疫情还会在一个相对比较高位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


  4


  病*变异“无法预测”


  奥密克戎BA.2,让人更加确信人类与新冠疫情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本轮吉林疫情已经累计确诊本土病例超万例,仅死亡2例,且都是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最后死亡原因也不是新冠肺炎本身。从目前吉林通报的确诊病例来看,其病死率还不到0.02%。”广州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处理,轻症和无医院隔离治疗,医院医疗压力就会降低。


  各地陆续检出阳性的病例基本上是在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筛查中发现,很少在社区流动人员中查出。因此,蔡卫平认为科学防控依然重要,核酸筛查也需要尽量精准,并且要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加强针接种和序贯接种,尤其是长者和有基础病的患者等,“既不能轻视,也无需过于恐慌”。


  年2月底,欧洲疾控中心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表示:“目前新冠疫情还没有明确的季节性模式,无法预测新冠病*将以何种速度和方向进一步变异。”


  王年爽也认为不断出现的突变株非常棘手,当下流行的BA.2绝不会是新冠病*的最终形态,新冠病*有多少进化潜能还不得而知,“一定会有另一种传播能力或逃逸能力更强的突变株取代它,时间或长或短”。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