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一隅长春middot新京 [复制链接]

1#

这是

一个年轻的城市

在广阔无垠的荒野

被时代、被经过的人们

拉扯着前进

的故事。

长春

诞生

位于我国东北平原中部的“长春”在远古时期已有人类活动,不过,和现在的长春联系更大的“长春”,大约要从清朝时说起。

年,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招民开荒”,土地被大面积开发,不少汉族人移居至其领地,至年时,开垦土地面积已达26.万亩(约平方千米),住民户数有户之多。考虑到各种问题,恢复原样已不太可能,因此将该地区纳入行*区划,于年设立长春厅。此时的长春仍是自由生长。年,为防匪患,本地商人集资挖壕建城,他终于初具城市模样。这之后,长春的辖区逐渐扩大。

(长春城的城门及衙门)

沙俄铺设的东清铁路在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的交接之时,将这座平凡的城市与近现代连接。从小小的宽城子站开始,长春的命运自此随着火车一路狂奔。

满铁

与铁路一起建设的,还有许多“铁路附属区域”,名字虽不同,实质与半殖民地无二。俄国设置的地方性小站宽城子,在日露战争结束后,根据年5月日露战争的讲和条约,一跃成为东清铁路最南、也是南满铁路最北的终点站。和满洲南部支线一起转至日本手中的,还有一部分附属地。

(宽城子站)

年,日本开始筹备成立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年4月,满铁开始营业。这并非普通的铁路公司,而是“殖民特许公司”。作为公司的满铁,既能避开一些强国的猜忌,也能脱离议会的束缚。除了铁路事务外,满铁的业务范围还包括管理开发满铁附属地和一些其他相关的事务,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公共事业和许多地区的市街计划。

年7月,长春和奉天(沈阳)的勘测与规划在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开始了。当时的规划负责人是加藤与之吉先生,他在年完成了长春的规划方案:四条斜向的马路从由大约60间(米)乘间(米)的长方形街区组成的网格上穿过,重要地区设置圆形大广场。这样设置的原因是,规划一旦实施就很难再有大改动,因此应配合细致的调查谨慎地选择适合的方案;而当时的城市规划理论已开始逐渐倾向于矩阵形,长春这一片地区又较为平坦,所以没有采用许多城市使用过的多心放射状。不过,画格子的做法可能导致城市变得单调无个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划出一些广场,并在各广场周围建设许多公共设施。除此之外,附属地东西还各规划了一个公园。其中东公园利用了原有的森林,西公园则是利用自然地形、结合溪流与坡面规划建设。

(长春站)

(动画中年的长春站)

(来源:动画《*牌游戏》)

说到满铁最有特色的规划,不得不提及特意规划的“粮栈地区”。满铁的主要收入之一即是大豆等“满洲特产”的运输,所以当时,粮栈地区可能通马车的道路均是花岗岩铺石路的坚实设计。另外,关于马车、车道的事,加藤先生曾与后藤新平先生有过讨论,最后定下的路宽达到了20间(约36米),为之后的道路规划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粮栈区)

(来源:《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由于日露战争的讲和条约划定的问题,长春的铁路附属地是满铁后来设定的。十几年间与多方交涉,最终“接收、征购”到了大约.8万坪的土地(年),使大规模的市街计划成为可能。也是在这段时间,长春(比东京还要早地)出现了一系列用于调控、整顿建筑秩序的相关规范。

满铁时期的规划,除了规划本身外,也承担了展示建设与统治能力的责任。当时日方正是用这一份优秀答卷赢得了俄方的尊重。之后,俄罗斯终于将日本视为水平相当的对手/伙伴,并在长春展开了一些建筑技术相关的交流活动。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方进行了大马路(是地名。)商业区的街区规划。虽然本意是与满铁竞争,但从结果看,却和满铁附属地与长春城一起,组成了现在长春的雏形。

(附属地、新发地、大马路)

新京

规划

年2月,决定“新国家”建立相关事务的“中国人要员”会议和关东*首脑会议举行了。当年3月,“满洲国”成立,首都长春改名新京。

长春比起当时东北其他大城市有着以下几项优势:

1.交通便利。

2.资源丰富、环境适宜。

3.旧城改造负担小,但不缺少

完备的配套设施和人口基

础。

4.地价便宜。

5.*治相关:奉天(沈阳)、哈尔滨的中俄势力影响力较大,而且考虑到南侵中国北攻苏联的计划,这座“*治色彩稀薄”的城市之位置也十分合适。

(现在的胜利大街-上海路一带)

“建国”之后,满铁经济调查会很快着手起草“国都建设规划”,4月,国务院直属的国都建设局被设立,开始了调查、立项的工作。新京的基本规划由*方、满铁、满洲国三方激烈讨论后,于当年11月得出。方案中的城市规划区域面积为平方千米,近郊农村和城市事业区域各占了一半,在这平方千米中,已建成的满铁附属地、商业区、老城区占了大约21%,一期工程五年规划计划开发新街区20(后改为21.4)平方千米,容纳人口预计是50万。

实施

伪满的国都建设局的职员多是充满活力的青壮年,十分重视沟通和配合,这样的团队为新京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建设提供了很大便利。当时的新京虽然本身已有一些基本设置,规划区在当时还是以农地、荒地为主。尤其是中心区域的大同广场(现在的人民广场),那时还是刑场和墓地,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新京被汇报、讨论、决定未来。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新京的道路兼有环状、放射状、矩阵状,它们互相取长补短,组成不输当时其他著名的城市们的优秀系统。新京最宽60米的干线道路按照多心放射状放置,并在所有重要位置设置了大型广场来分散中心区的机能。其中大同广场(人民广场)包括周围道路的直径达米,安民广场(新民广场)之直径也有米之长。这些巨大的圆形广场可兼做公园,是当时欧洲也没有的帅气设计。

(新京国都建设计划图)

(来源:《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新京的道路交叉点也是当时少有的直角交叉,这是为了避免出现满铁附属地和美国城市中常见的锐角交叉式交通规划方式。街路们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干线、支线、辅助线,最窄的是4米的巷内小路——不规划道路的住宅区是不允许的。配套的通讯、电气、给排水管线被禁止架设在干线道路的路面上,而是直通至巷内小路,为各家各户提供方便,也避免了道路杂乱或被反复填挖。那时的想法是,在新京建设可与香榭丽舍大街和菩提树下大街相媲美的宽阔的绿色隧道。

(香榭丽舍大街、菩提树下大街、人民大街)

新京最宽的马路是从皇宫(地质宫)向南延伸1.5千米的的顺天大街(新民大街),这是新京的轴线之一,直到今天也依然是长春的重要道路。稍窄几米的大同大街(人民大街)和兴安大街(西安大路)则是新京最长的轴线道路,虽然7.5千米的直线在图纸上看着有些单调,然而实际上,配合伊通河的小小支流与附近的丘陵,在路上奔驰起来畅快又充满趣味。负责道路设计的伊地知纲彦先生在年给越泽明先生的信件中曾提到:“……在日本进行道路改造时,由于常常要受老住宅和商店等建筑物的限制,有时规划不得不将就着做。而在这块既可以从东西地平线看到日出日落,且地势又呈起伏状的大陆,这些遗憾都一扫而光,那种快乐是无法忘记的。”

(国都建设规划街路断面图)

(来源:《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另外,因为之前一直有着供水不足的问题,新京建设初期就开始了水源调查工作,在年开始了后来被命名为净月潭的蓄水池工程。并且,排水管道也是当时先进的分流式,将主要集中于夏季的雨水储存在调整池(截住小河形成的人工湖)中,围绕着湖面又建设亲水公园——这些公园在干旱时还起到过临时水源的作用,并且它们中的很多作为受欢迎的休憩娱乐场所直到现在也被使用着。由各类公园、绿化带等组成的公园绿地系统占到了市区面积的大约5%,而公园绿地面积在年的计划中甚至占到了市区面积的12.2%。如此丰富的绿化为长春成为四大园林城市打下了十分可靠的基础。

(净月潭)

年9月,国都建设规划一期工程如期完成。5年的时间,一个有着33万人的现代化城市就这样出现了。在一期规划中的许多理念与设计方式,我认为即使是现在也十分先进。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流设计师们在广阔的“空白图纸”上做出的国都级别的优秀成果。

完善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伪满产业开发,*治经济之形势不断变化,各种机构公社逐渐增多、新京的人口数量也显著增加,因此,从年开始,国都建设规划二期工程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重点简单概括是:整理“三不管”地带、开发/扩大一些种类的用地、完善配套设施、以及地铁的前期调查。

当时的副市长关屋悌藏先生希望能够淡化新京的*事色彩,将新京打造成一个文化城市,为此,他聘请了一些日本城市规划界的权威人士作为顾问,比以往更加重视文化设施和公园的建设。

(新京动植物园计划图)

(来源:《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在这段时间,新京也在交通上遇到了难题。本来的交通方式是以巴士为主,然而战争正式爆发之后,汽油开始限量,到年,全市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巴士还能继续运行,而新京还在不断扩大,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一期工程时,想着反正之后也要做地铁,没有采用麻烦又有噪音的路面电车。二期工程开始之后,临时国都建设局请人用了半年时间做出地铁建设方案,但是,由于战事紧张、材料短缺,最后只得放弃。后来也考虑过使用无轨电车,也因成本问题作罢。最终,是利用满铁的废弃铁路铺设了轨道,又从日本收来旧车,这样赶在年开通运行了当初没有采用的有轨电车。当然,作为客流运输补充的,还有大约辆马车和1辆人力车。

(年的有轨电车)

由于人口猛增,先前的规划不得不再做修改、完善。规划开始考虑在绿化带外围建设卫星城市,将老街区人口调整分散,形成“防空型城市”等。另外,考虑到冬季步行的问题,限制到达重要节点的距离,这样的想法已经出现,并且希望的步行时间正是15分钟以内(到地铁站的距离设想是步行15~20分钟。不过,地铁现在也是很贵的东西,步行20分钟在那个时代或许已不算远。)

抗日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两年,伴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建设离规划越来越远,曾经的*策也难以保持,新京的建设随着这个“国家”落入了“末期综合征”。

长春

诞生

年8月,“满洲国”灭亡了。当年12月20日,新京改回旧名长春,之后又经历几年动荡。年,长春开始了城市规划工作,并于年初完成了《长春市初步城市轮廓规划》。规划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该规划将长春从原来的*治行*中心,转变为以机械工业和教育科学研究为主的城市。年,长春有了比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年限15~20年,延续了历史上长春城市空间格局,侧重于拓展城市新发展区域。道路网采用放射、棋盘并用形式。年调整为三十年期限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机械工业城市和吉林省*治、文化中心,规划人口万人,规划用地平方公里。城市结构逐步改造同心圆式内向型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开放集团式方向发展。

(年规划图)

年又调整完成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规划期限缩短到10年,规划用地减少到87.49平方公里,将过去以改造利用为主,调整为尽可能利用为主。尽管没太参考之前的文献资料,长春的新规划却和原有的新京的有许多相通之处。许多绿地公园、一些新京的主要特征,在新长春的规划中被保留、继承。这大约是因为“亡国”之前基础建设大部分已经结束,城市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且当年的规划足够优秀,布置十分科学合理。这些规划在之后的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本世纪也依然影响着这座城市,即使是边缘。

(-规划图、5-规划图)

当然,从“首都”做回普通城市的长春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差距的技术水平和放松的监管使得一部分绿地曾被蚕食、排水也出现问题、有趣的旧建筑被拆除、一些记忆被切断、覆盖、后来“新”流行的高层建筑也影响了城市的“画风”。从受到功能主义影响的“中东铁路”,到被“田园城市”陶染形成的“新京”规划,再到苏联专家帮助制定的初步规划。长春继承了过去的遗产,也陷入过一些误区,每段经历都是他脚下的砖石,也是我们的历史财富。

(有轨电车)

(来源:豁然开朗)

···

过去不是“存在过”而是“存在着”。满洲/东北、新京/长春,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我有时会盯着那些老照片陷入沉思。百年以来,多少热血精英带着他们的梦想来到这片空旷落寞的北方大地,投入他们掌握的最先进的技术与知识,注入他们的情感,做出绝好的、完美的、他们心中真正的城市规划,将这不起眼的荒野建成充满鲜花与绿色的北国春城。他将流芳百世?还是埋没故纸之中,只在连系过的人们的记忆里留有一隅之地?或许,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图源见标注,未标注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伪满洲国首都规划》——越泽明

[2]《新中国初期长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特征分析》——陈迎吉

[3]《长春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孙瑞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