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春里子面子辩证法 [复制链接]

1#

在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和时序

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治理后逐渐成为“城市之肾”

年初秋,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波光粼粼。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洼、沙坑和鱼塘,充斥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废弃物。

作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长春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事实上,此前伊通河治理已有三十年之久。

而伊通河的巨大变化,只是近两年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系统化的城市改造中,长春既挣足了“面子”,提升了城市“颜值”,也优化了“里子”,改善了城市治理运行的效能。

一条河的接力

从年算起,伊通河治理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这项长春市多年的“一号工程”却一直难以完美收官。

“30来年治河的经验告诉长春人,如果只治理一个区段,整个流域内的支流与另外区域的污水照样会将干净区段再次污染。”长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王世忠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破局的契机始于两年前。

年,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实地勘察伊通河现状后,明确提出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要对伊通河“全流域、全区段、全方位”实施系统性改造与建设。

“全流域、全区段指的是治理范围。”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部负责人王冬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全方位则指的是本轮治理不是以往单一的防洪与治污,而是从水质改善、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交通完善、产业植入等方面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王冬明说,水污染治理,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长春没有同类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学、边干、边磨合。”他说,最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下设11个工作组、16个指挥部,建委、水利、规划等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号入座”,进驻指挥部现场办公。

“为了破解融资难题,我们采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为了解决征拆难题,我们通过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长春市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桂林介绍说,长春的探索还包括“属地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运行机制、“河长+警长”的护河模式等。

如今看来,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彻底的一次治理工程。

为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长春一方面“敞开门”通过规划公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