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http://www.xxzywj.com/1东风雪铁龙合作的缘起
开发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真正的龙头和火车头。大家知道,武汉经济开发区,最早我们不叫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叫武汉的轿车开发区。当初是为东风公司引进一个中外合资的汽车整车项目而新建的。神龙汽车公司是最早的一个项目,是东风汽车公司跟法国雪铁龙的合资公司,当初的第一工厂是一期工程,年产15万辆的能力,但是还没有达产。我年到开发区的时候,应该说整个开发区的项目,经济的发展,还都处于一种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神龙汽车公司那个时候的发展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那么快,因此对跟它配套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吸引力就不够强。因为你的产量太低,别人在你这里建零部件厂就划不来,赚不到钱。作为一个汽车整车厂,它的经济规模至少是年产30万辆以上,汽车是最讲究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跟它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都没到武汉来。当然,开发区还是因为神龙汽车公司而兴起。我记得当时有句话,“武汉开发区因东风而建,也必将乘东风而行。”我说,服务东风,做大做强东风是我们的天职,东风无小事,当然所有的纳税企业和老百姓都无小事。后来,我们就不断地促进和支持神龙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强力地引进了一些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我们跟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讲故事,告知他,神龙汽车公司目前的经济规模虽然还很小,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这是基于中国的汽车市场,未来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还有武汉的区位优势,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优惠政策,所以请你们这些零部件企业尽快到武汉来做项目,占领先机。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应该说每年都引来了不少零部件企业逐渐地向开发区集聚,这些零部件企业来得越多,反过来又助推了神龙公司的发展。为什么呢?它的物流更方便。比如说原先一个发动机,一个底盘,如果是在广州或者深圳或者长春生产,再拖过来,那是极其困难的,而且物流成本很高。如果都到整车厂的身边来扎堆之后,他反过来又对整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通过几年的努力,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很快,这也对神龙整车的发展有比较大的促进。后来神龙就适时地启动了第一工厂的第二期工程,第二期工程也是15万辆。再后来又有神龙第二工厂、第三工厂,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2借万通汽车资质,引进东风本田与卖车的故事
虽然神龙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们感到,开发区今后要持续发展,仅靠一家企业,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要引进多个整车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了东风本田。至今让我自豪的也是东风本田的这个整车厂,非常成功。年的产销量将达到71.2万辆,产值将达到个亿。这是武汉市,可能也是湖北省首个过千亿的制造业生产工厂。年给政府上交的税收大约会达到个亿,东风本田一直是湖北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纳税大户。咱们现在发的工资,都有他们交的税。在此之前,其实开发区还有一个整车厂,叫万通面包汽车。那个万通面包汽车是原武汉轻型汽车厂和韩国的现代汽车等合资企业,产量规模极小。但是它有个好的资源,就是汽车生产许可证牌照。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整车大项目的新建,需要政府审批。它有两个要求:
第一,外国的跨国公司整车厂要进入中国,只能办合资厂,你不能办独资厂,而且外方占的比例最多不能超过50%。现在绝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都是中方一半外方一半,这是产业政策规定的。
第二,生产汽车整车必须有生产资质,相当于一个许可证。也就是说整车厂不是说你想办就可以办,没有资质,没有许可证,你是不能生产整车的,因为汽车整车它是一种安全性的产品。那个时候万通面包车有这个资质,但是它一直发展得不好,因此我们就动脑筋,希望利用这个宝贵的资质,来腾笼换鸟,引进新的整车大项目,由此就有了东风本田。东风本田这个项目就是利用了武汉万通汽车这个生产许可证而发展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对资质控制得很严,理论上讲不新增一个资质,如果说你要建设一个新的合资整车厂,那你必须要灭掉一个旧的整车厂,或者说你把其他整车厂资质置换成自己的生产资质。就是说东风本田要成立的前提,必须把武汉万通取代掉,就是这样。
为什么要取代武汉万通呢?本身它发展得不好,竞争力也不强。同时面包车在中国市场而言,它是属于一种细分的小市场,我们要干就干大的。什么算大的?就是乘用车即轿车。那个时候我们就谋划,用武汉万通的这个平台,成立东风本田这个新的整车厂。因此费了很多周折。我说过每一个大项目都可以写本书,每一个大项目都是一部血泪史,这个过程极其复杂。
第一,要收购韩国现代公司的股份。首先东风公司要把武汉轻汽的股份收购掉,因为武汉轻汽属于武汉市的企业,而东风公司属于国有的,它是国家队。万通是武汉轻汽和韩国现代合资的。中方说东风公司要把武汉轻汽的股份收购回去,这需要一个过程。市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这诸多的利益关系等等,错综复杂。
第二,还要把台湾公司股份收购了。除了韩国,万通公司里面还有台湾裕隆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裕隆公司是台湾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也要把他们请走。把它们请走,也是几经周折。
并且武汉万通的这个厂房,要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因为当初它是做面包车的,可以讲是完全不适合做轿车的。因此对它的厂房又进行了巨大的改造。我记得改造的项目至少有多项。它的工艺,它的整个设备,它的很多组织方式都跟以前的万通面包车有巨大不同。用它的平台资源,用它现成的一些厂房资源并对它进行改造。当初日本人其实对东风本田并不是特别看好。因为按照中国的产业政策,一个外国车企,在中国只能找两个合作伙伴,因此他有一个广州本田,再一个东风本田,就再不能搞第三个了。那个时候广州本田发展得很好,因此本田把它的技术,一些资源,更多地向广州本田进行倾斜。对东风本田来说,他反正多一个也不嫌多,对他来讲,也不是太伤筋动骨的事情。因此最早它投向我们这里车的资源就是一个CRV,年投产,那个时候车是非常不好卖的。
我记得很清楚,卖得最多的一次是我一次给他卖掉18台。年初,当时信息产业厅的厅长来武汉经开区调研,在我们的老管委会二楼的会议室,我跟他汇报。那时信息产业厅刚刚成立,他是厅长,他们搞通信的经常往下面跑,省厅给下面地市州的信息产业局准备配18台车。18台车原本买的三菱吉普车。我一听把桌子一拍,说会不开了。我说你必须要买我们东风本田的CRV!他说听都没听说过这款车,我说会不开了,我马上就把厅长拉到东风本田去看CRV车。我说你要不买咱们武汉产的车子,我就向省长告你的状。最后一试驾,他觉得可以,因为三菱的吉普在中国的口碑很好,因为搞通信,要经常跑乡下的一些工地,我说这个CRV绝对不亚于三菱吉普。于是信息产业厅一次就订购了18辆我们东风本田CRV,给了很大的支持。
那个时候东风本田的老总是尾崎满,日本人,中方的执行总监是刘裕和,当时就跟我讲要给我奖一台车,我一次给他卖了18台,是老款的东风本田CRV。那个时候第一批出厂的只有几万台,因为汽车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没有质量。你比如说做杯子,做十个杯子,做一百个杯子,跟做一万个杯子,一亿个杯子,它的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杯子的数量越多,它的质量也越高,成本越低。为什么?我做更多杯子的时候,才可能用模具,用自动化的设备提高它的效率,因此它质量的一致性才会更好。如果说杯子做得很少,我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其他的一些非自动化的工具生产,因此它质量精度啊、质量的一致性就不会很好。而东风本田刚开始我记得是3万辆,规模是很小的。那个时候,CRV相当于一匹黑马,引领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原先大家买车,基本上买的都是轿车,根本都没有考虑买吉普车,是吧?但是东风品牌CRV出来之后几年,就受到比较爱时尚的人群喜欢,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并且到目前为止,在汽车的细分领域成长最快的还是CRV。
后来东风本田一厂发展很好,我们马上就谋划第二工厂。那时日本人是很精明的,他原本希望二厂不放在武汉,因为武汉的市场不能容纳他两个工厂的产能,他希望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把产品生产基地放在更靠近市场的其他城市,那我们当然不同意。所以我们斗智斗勇。东风本田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是个奇迹。因为我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