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及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当前,重庆正加速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作为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技这一灵魂,把握协同创新这一路径,强化产业创新示范,努力把科技创新“新蓝图”“作战图”变成“实景图”,发挥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协同创新合作高地的引擎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为重庆制造业注入“新活力”、提供“源动力”、塑造“新优势”,助力重庆加速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已引进高校院所41家
去年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创+产业”,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
截至目前,已签约引进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41家,这些大学大院大所带来的不仅有高端研发人才、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居于产业前沿的一流创新成果,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为全市制造业升级注入了活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开辟了空间,协同创新区正加快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策源的重要引擎。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导入高端研发人才余人,其中博士余人,院士14名,组建科研团队余个,累计获批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8家,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9家。
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模式,以柔性引进、专职招聘等方式引进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空天遥感研究室主任陈亮等10名领军人才,在站博士后40余人,建成并运营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五大领域10个科研平台。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柔性引进吉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宏伟,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晓勤等科研人员90余人,围绕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汽车工程、大数据等领域方向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依托产学研项目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导姜会林等6名科研领军人才,带动引育打造了一支80人的“博士团队”,集中院内科研力量,在光电、信息、制造、半导体、光纤传感等领域突破了若干“卡脖子”关键技术。
......
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一流科学家,让两江协同创新区在科技创新中抢占了优势,科技创新动能更强更足,技术攻关屡屡获得突破,科研创新成果再获新高,一流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正加速构筑。
据了解,去年一年,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推动入驻科研院所全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并获得多项重要突破。数据显示,去年推动各科研机构累计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余项,获批近项,全年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
累计孵化企业66家
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依托科研院所加快构建技术研发体系,同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包括吸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链,研发创新链、产学研合作链、产业孵化链正加速“耦合”。
园区孵化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哈工大紫丁香众创空间等区级众创空间6家,依托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构建由青少年科创教育、科创基金等关键链条组成的科创体系,成功举办4期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累计开发28款产品样机,涉及智能家居、智能教育、智能装备等领域,目前已孵化出鹿仔科技、食铁兽科技等创新型企业。
创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明月湖科创基金正式运营,与松禾资本、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等30余家创投机构创立明月湖创投联盟。
科技企业培育有序推进,园区深度挖掘、积极培育产业化项目,各科研机构产业孵化成效显著,入驻科研院所累计孵化企业66家。其中,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围绕激光装备、人工智能等方向成功孵化4家科技企业;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依托高端制剂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开展微球制剂的研发和产业化,成功孵化重庆迈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迈出了科技成果产出及产业化最为坚实的一步;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搭建高效孵化团队3个、孵化硬核科技企业3家,吸引社会投资破亿元。
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连接通道,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引育创新人才,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
(记者赵鹏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