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强市、三中心”战略目标、“六城联动”战术路径和“十大工程”战役举措,坚决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精神,聚焦市委决策部署,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创新思路举措,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努力为加快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出新成绩、贡献新力量。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长春样本”
“我们将探索构建企业、项目、自然人3个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纵深推开‘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近日,市政数局局长王维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围绕企业开办、经营许可、延续变更、注销退出等环节,全链条优化审批流程、精简要件材料、压减审批时限,重点抓好智能审批、联审联办、证照分离、减证便民等改革举措落实。
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全流程在线审批,强化“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证合一”成果互用,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及有条件区域开展区域评估,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和“隐形预审”。
围绕自然人出生、入学、就业、婚育、退休、后事等主要人生阶段和住房、出行、医疗、养老等相关生活需求,精准匹配服务事项,探索“主动推送”服务模式,做实“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快数字长春建设,打造数智赋能的“长春模式”
数智赋能的“长春模式”是以长春城市智能体为依托,赋能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加速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王维学表示,要做好这项工作,重点就是“三抓”,即抓平台建设、抓项目落地、抓场景应用。
抓好数智云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化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抓好大数据深加工服务基地建设,引导本地企业面向全国承接大数据服务外包业务;抓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着力打造运营高效、管理规范、服务配套的产业发展载体;抓好东北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智云数据交易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探索成立数字经济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推进存量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做好增量项目谋划招商落位,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国内头部企业,借助长杭合作、津长合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活动,促进企业集聚,推动项目生成,提升产业规模。
依托城市智能体1个数字底座、4个核心中枢系统和7大基础能力平台,推动场景向深度开发、向广度应用,重点抓好交通治堵、政策直达、城市治理3个场景建设,确保改革效能快速充分释放。
锁定“第一方阵”目标,打造营商环境的“长春品牌”
坚决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精神,坚持常抓不懈育主体、常抓不懈优服务、常抓不懈解难题、常抓不懈扩投资、常抓不懈促落实,进一步发挥“排头兵”“领头羊”“先行者”“新标杆”“新高地”作用,全面叫响营商环境“长春品牌”,确保稳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我们将以‘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政务服务、企业开办、普惠金融等12项专项攻坚行动,进一步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王维学说。
聚焦《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10个方面项创新举措,研究制约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主动对标高位、对表创新、对照提升,制订实施《年长春市营商环境建设攻坚方案》,做到标本兼治、解困纾难,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健全一套机制。
坚持“企业为本、项目为王、环境为要、投资为先”核心理念,全面开展“视企业为宝贵财富、视企业家为至爱亲朋,做到感情零距离、服务零差错、利益零输送”的“两视三零”服务,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以服务提效为发展赋能,着力打造“重商、亲商、安商、惠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深化惠企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成果,依托线上直达平台进一步完善“惠企政策库”,开通“政策直通车”,实现分类精准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规上市”。
深化信用体系构建,打造诚实守信的“长春名片”
诚信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立身之本。王维学说:“我们将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守信畅通无阻,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首先,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归集,提升“双公示”信息报送的准确率和准时率,实现漏报、迟报、错报“三清零”。提升信用承诺覆盖面,完善主动承诺型、行业自律型、审批替代型、容缺受理型和失信修复型信用承诺的运用,拓展应用范围。
其次,扩大“信易贷”规模,加强与域内金融机构合作,鼓励开发更多产品、提供更多服务,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入驻平台。探索市民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扶贫帮困等方式积累市民信用模式,鼓励行政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管、重点项目、企业债券申报等领域开展应用。
最后,聚焦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失信行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和合同违约行为等失信问题,通过集中公示、重点约谈、信用承诺、重点监管、信用修复等方式,依法依规进行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