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中国教育勇毅前行 [复制链接]

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全党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时刻,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教育人以自己的情怀与奋斗,为年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这一年,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增强育人担当,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责任担当,饱含更深情怀。这一年,教育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放眼更长视角,立足更大格局。这一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措更加有力,“建设教育强国”步伐更加稳健……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昂首向前

本报记者纪秀君

“当前,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开始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这样说。

回首即将过去的年,学前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园”的需求。

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今年1月,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传递出“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信号,而目标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2%。经过10年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下一个目标该怎么定?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学位万个以上。”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发展新蓝图。

实际上,我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城镇化推进,一些城市普惠性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幼儿园“大班额”等问题还会更加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来逐步化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今年7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实现幼有善育,是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三孩生育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其所辖的4区、6市、2县公办园占比差距大,有的地区不足30%,城区公办学位紧张的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潍坊计划3年内全市建设公办园所,新增学位9.02万个,以满足老百姓入优质公办园的新需求。

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板,这是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部署。这一部署,正在各地落实为实实在在的计划和行动。

在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上持续发力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曾经是困扰基础教育的痼疾,而小学与幼儿园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造成了很多儿童入学适应困难,学业压力向下传导,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加上校外培训机构推波助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

改革在关键处发力。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两个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分别对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引。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紧迫任务,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说。

回顾过往,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路上,国家在推进幼小衔接上持续发力。

年11月,《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年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迅即席卷全国。

今年4月以来,各地纷纷制定了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实施方案,遴选实验区和试点园(校)。内蒙古开展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幼小双向衔接示范区、试点园(校)创建工作,以典型引领推动全区到年秋季全面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吉林省长春市以全链条教育改革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建立了6个幼小衔接实验区,完善“61+35”试点园(校)深度合作机制。

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推进,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正慢慢形成,学校、幼儿园、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与此同时,引领科学保教的“安吉游戏”也在各地大力推广,一场场“把游戏权利还给儿童”的改革,在各地实验区的幼儿园里静悄悄地发生,改变着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随着普惠性资源持续扩大,解决好普惠园“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问题极为迫切。“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各地以提供普惠性服务为衡量标准,科学核定办园成本,明确分担比例,统筹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合理确定家庭支出水平。

显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是民众所盼。今年,中央财政下达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预算.4亿元,较上年增加10亿元,增幅5.31%。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资金在以往基础上,新增了“支持提高保教质量”的方向。

一年来,各地在健全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上有不少新探索。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综合办园成本等因素,对普惠性民办园按5个等级进行补助;对高收费高成本转型的小区配套普惠性民办园,按照每年1万元和1.2万元的标准拨付生均定额补助,有效支持了普惠园健康发展。

完善普惠保障机制,不仅要解决“财”的问题,还要破解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待遇保障这一“人”的瓶颈问题。

“配足配齐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这些国家政策文件中强调的要求,各地在创新性实践中,加快了落实的脚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按“每班一个公办一个合同制教师”的标准给公办园配备教师,并明确了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对标义务教育阶段,与中小学教师同步、同幅增长。“这几年,在编幼师工资每年都有较大增长,合同制教师也一样,年薪一年一核,同步增长。”萧山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骆静说。

幼有善育,离不开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今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提出四大能力要求:师德践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倒逼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紧接着,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年)的通知》,提出“建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机制。”

“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实践能力”“学前提升计划”对师资培养提出“突出实践导向”更为具体的要求,必将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夯实更牢固的人才基础。

义务教育:提升质量步稳蹄疾

本报记者焦以璇

年终岁末,一则消息格外引人注目:甘肃全省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这不仅是甘肃省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圆满收官,我国义务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新命题。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年,中国义务教育在质量提升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破解顽瘴痼疾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12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双减”名列其中。

学生的作业量减轻了、睡眠时间变长了,家长不用再为没时间接孩子发愁了……“双减”成为老百姓口中高频词的背后,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

曾经,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是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校外培训的野蛮生长,干扰了正常的校内教育秩序,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顽瘴痼疾该如何解决?

一场前所未有的“雷霆行动”就此展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审议通过。7月24日,《意见》全文发布,“双减”正式与公众见面。

加强作业管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作坚持校内校外两翼并进,条条政策都切中当下教育痛点,以系统观念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落地需要有小切口。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是切实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5个方面,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早在年初,教育部就先后印发5个专门通知,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规定,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问题,为“双减”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社会各方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落实“双减”。教育部将“双减”作为今年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以《意见》为总纲领,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20余个文件。从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到培训材料、培训人员管理,从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到加强预收费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各地各校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制定“双减”实施细则。在浙江绍兴,一场以“多元分层,精准提质”为行动内核的作业设计改革在全市中小学迅速铺开;在南昌、青岛等地,信息技术正成为提升作业质量的“利器”,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上海市教委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做好课后服务,多地保障课后服务时间,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沈阳市规定,小学放学后依次开展1小时普惠性课后服务和1小时个性化课后教育,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提供延时服务;四川省德阳市聘请专业人员,引入志愿者,研发“古蜀探秘”“德阳潮扇代代传”等课后服务校本课程余种……

“过去是跟风上培训班,花钱不说,啥也学不到。现在,孩子在校有老师提供课后辅导,晚上还能和我们一起散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每天都有精神和学习冲劲。”甘肃一位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12月20日,全国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以校外培训治理为突破,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抓手,“双减”不仅是一次对“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纠偏,更是吹响学校教育强势回归的号角,奏响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进行曲。

完善保护体系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今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丰台区中小学校学生保护专员正式上岗,当学生在认为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寻求学生保护专员的帮助。这一岗位是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而设立的。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始施行,这标志着国家再次以法律的名义为新时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职责,也是学校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学校未成年人保护中仍然存在着对保护职责认识不全面、相关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整合现有制度,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

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学校。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就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概括式列举了教育惩戒的措施,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的同时,也给学校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

作为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的专门规章,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重点围绕“谁来保护”“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等问题,系统构建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